盘后18股发布业绩预告-更新中

时间: 2025-04-09 15:19:04 |   作者: 小九直播篮球足球比赛

电缆型号

  宁波球冠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 2025年3月28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平台()披露了《2024年年度报告》(公告编号:2025-005)及《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公告编号:2025-006),为方便广大投资者更深入了解公司2024年年度经营业绩的详细情况,加强和投入资金的人的互动交流,公司拟召开2024年年度报告业绩说明会。

  公司定于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15:00-16:30 在全景网举办2024年年度报告业绩说明会,本次年报业绩说明会将采用网络远程的方式举行,投资的人可登陆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 )参与本次年报业绩说明会。

  四、 投资者参加方式 本次说明会采用网络方式召开。 为充分尊重投资者、提升交流的针对性,现就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业绩说 明会提前向投资者公开征集问题,广泛听取投资者的意见和建议。投资的人可于 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15:00 前访问 ,或扫描 下方二维码,进入问题征集专题页面进行提问。公司将在 2024年年度业绩说明 会上,对投入资产的人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回答,欢迎广大投资者热情参加。 (问题征集专题页面二维码)

  重庆康普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已于2025年3月26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指定信息公开披露平台()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公告编号:2025-019),为便于广大投资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公司情况,加强和投入资金的人的互动交流,公司将召开2024年年度报告网上业绩说明会。

  为充分尊重投资者、提升交流的针对性,现就公司本次业绩说明会提前向投 资者公开征集问题,广泛听取投资者的意见和建议。投资的人可于2025年4月9 日(星期三)15:00前访问,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 问题征集专题页面。公司将在业绩说明会上,对投入资产的人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回答。 欢迎广大投资者热情参加。 (问题征集专题页面二维码)

  基康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25年3月28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平台()、《证券时报网(》、《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披露了《2024年年度报告》(公告编号:2025-005)及《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公告编号:2025-006),为方便广大投资者更深入了解公司2024年年度经营业绩的详细情况,加强和投入资金的人的互动交流,公司拟召开2024年年度报告业绩说明会。

  四、 投资者参加方式 本次说明会采用网络方式召开。 为充分尊重投资者,提升交流的针对性,现就本次业绩说明会提前向投资 者公开征集问题,广泛听取投资者的意见和建议。投资的人可于2025年4月9 日(星期三)15:00前访问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问题征集 专题页面进行提问。公司将在本次业绩说明会上对投入资产的人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 回答。 (问题征集专题页面二维码)

  2025年一季度,围绕“三扩”战略以及“复购、加盟、同城数字化”三大必赢之战,公司持续推进门店场景升级及供应链体系优化,强化单客经营和运营管理,提升单客价值,确保存量业务保持稳健增长,促进公司纯收入能力不断提升。

  致力于打造新的增长曲线。此外,公司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全力推进 AI数智化发展,与北京火山引擎科技有限公司共建 BYKIDs AI伴身智能硬件孵化器,联合打造垂类大模型及若干个智能体,在 AI+消费赛道构筑新的增长动能。

  本次业绩预告是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的结果,具体财务数据将在 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中详细披露。公司将严格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及时做好信息公开披露工作,敬请广大投资者谨慎决策,注意投资风险。

  该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 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一、本期业绩预计情况 1、业绩预告期间:2025年1月1日—2025年3月31日 2、业绩预告情况: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继续聚焦主业,紧盯市场,稳产高产促销量,各产品产销量同比均有所增加,同时持续加强内部运营管理,控制成本费用,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提高各产品盈利能力。得益于上述举措,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加。

  公司不存在影响本次业绩预告内容准确性的重大不确定因素。本次业绩预告的财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未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与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中披露的最终数据有几率存在差异,具体数据以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披露的数据为准,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人民币116.8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约73.04%;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人民币116.3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约73.07%。

  增长,一季度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均值也同比实现了提升。对此,中远海控主动把握市场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坚持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慢慢地增加对市场趋势的前瞻性和系统性预判,努力优化全球网络布局和经营销售的策略,切实提升客户服务水准和全球供应链韧性,有效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在数字智能和绿色低碳新赛道上持续“以进求新”,不仅较好地稳定了经营基本面,更显著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2025年企业经营发展取得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开局。

  目前,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针对市场大幅度波动,公司已制定包括“产供运销研财”一体化的应对措施,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高效。同时,公司坚定打造“四个特强,世界一流”战略目标,一是强化极致经营理念,通过精准研判市场、生产经营白皮书、降本增效3.0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打造公司全产业链竞争新优势;二是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复制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大金属镓、锂、镁等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小金属产业布局,持续打造公司产业竞争新优势;三是着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加大低品位矿石利用、基本的产品高端化延伸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加速向数智化、无人化转型,持续打造公司科学技术创新优势;四是纵深推进管理改革,通过加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和完善授放权体系,积极地推进全级次企业“四定”工作,提升公司治理效能和管理效率,持续打造公司体制机制新优势;五是做强做大平台产业,通过产品贸易、物资采购、物流运输“三大”平台产业,提升“产供销运”一体化快速响应与协同,最大限度发挥公司全产业链、大规模运营等优势,推动公司可持续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能力。

  ? 浙江永和制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预计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纯利润是 9,100.00万元到 10,30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 5,378.03万元到 6,578.03万元,同比增长 144.49%到 176.74%。

  1、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5年度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纯利润是9,100.00万元到10,30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5,378.03万元到6,578.03万元,同比增长144.49%到176.74%。

  2、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纯利润是8,900.00万元到10,10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5,232.18万元到6,432.18万元,同比增长142.65%到175.37%。

  报告期内,在2025年1月-2月公司下属金华生产基地、邵武生产基地因春节假期停车半个月的情况下,公司预计仍实现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纯利润是9,100.00万元到10,300.00万元,同比增长144.49%到176.74%。制冷剂方面,公司依据年度配额量、市场情况等合理的安排生产销售计划,2025年一季度制冷剂需求端延续2024年第四季度的高热度,供给端受配额政策约束,供需结构逐步优化,市场行情报价持续走高,公司毛利率及利润水准稳步提升。含氟高分子材料方面,邵武永和2025年一季度继续实现盈利,FEP、PTFE等产品产能爬坡、品质不断的提高,HFP市场行情报价企稳上行。

  本次业绩的增长得益于公司不断地开拓新产品、新客户和新市场。公司经过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产品迭代速度较快,产品布局较全面,取得了差异化商品市场竞争优势,公司业务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公司始终将客户需求1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预计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8.22亿元-32.26亿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预计增加 18.14亿元-22.18亿元,同比增长 180%-220%。

  1. 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8.22亿元-32.26亿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 18.14亿元-22.18亿元,同比增长 180%-220%。

  2. 预计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26.05亿元-28.72亿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长 19.37亿元-22.04亿元,同比增长 290%-330%。

  (二)工序成本和付现费用大幅度削减:公司通过构建“公司—厂部—车间”三级成本管控体系,系统推进工序降本、合同降费、外委项目压减替代、能源优化及采购降本等措施,显著削减工序成本和付现费用,日照基地、钢城基地吨钢成本较上年同期分别降低约65元、80元。

  (三)购销差价得以提升:公司通过精准的市场跟踪和产品结构优化,紧盯重点产品比例,积极抢抓优质及高效订单,有效控制产品价格下跌节奏与幅度。同时,采购端充分的利用原材料价格下降契机,强化供应商谈判沟通,精准把握采购时机,明显降低采购成本,购销差价较上年同期提升200元/吨以上。